美式期权卖方(沽出方)在期权到期前随时可能会被行权。也就是说,期权卖方在卖出期权后到期权到期或通过买回期权将头寸平仓这段时间随时可能会被行权。看涨或看跌期权所有者在期权到期前调用其权利即为提早行权。作为期权卖方,您无法控制期权被行权,也无法知晓其会何时发生。通常,越临近到期,被行权的风险越大,但即使这样,美式期权交易仍然随时会发生被行权。
空头看跌期权
卖出看跌期权时,卖方有义务在指定时间窗口内(到期日)以约定价格(行使价)买入底层股票或资产。如果期权的行使价低于股票的当前市价,则期权持有者把股票卖给期权卖方并不会获利,因为市场价格比行使价要高。反过来,如果期权的行使价高于股票的当前市价,则期权卖方就会有被行权的风险。
期权到期一定要行权吗?不行权会有什么损失?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期权行权时需要注意的坑
|ESOP分给谁?分多少?怎么设定行权价格?
因为同是遵循市场惯例,有的CEO留足了ESOP份额但员工却更想拿现金,有的团队在创业时患难与共但离职时却对簿公堂。这些问题不只来源于激励不足或分配不均,还可能是因为沟通时没把握住要点,设计方案时对员工流动、税费缴纳、上市合规等问题欠考虑。因此,我们建议创业者遵循这样一条原则: 股权激励的目标是增加长期激励效果,股权激励的全流程要注意减少管理成本与风险。
天使机构或VC通常会要求创始人预留10-15%的期权池,这并不是压低估值的手段,而是考虑后续轮次稀释的影响。假定公司在天使轮预留15%,ABC轮分别出让15%引入新投资人,那么不考虑期权池扩充的情形下,15% * 0.85 ^ 3 期权行权时需要注意的坑 = 9% 。而国内企业在A股或美股上市时,期权池比例通常在8%左右,因此是合理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期权池大小也与早期团队完整度相关,如果CEO知道核心岗位有短板,那么就需要预留更多份额来保证对关键人才有足够吸引力。
实操中的难点是确定贡献系数,通常有四个因素可供参考:岗位的重要性、当期绩效、职级、工龄。不同公司看重的因素不同,也可用一个指标作为计算的基准,那就是工资。
|怎样跟员工沟通,才能避免“股票分出去了,但激励效果没达到”的悲剧?
与现金激励相比,股权激励的变现周期长(通常在4年以上),且价值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因此创始人不能幻想让只分到1%甚至0.1%的员工,天然产生和他们一样的工作动力和主人翁意识。 CEO更应该培养一种对内的产品思维,把员工当成客户,把股权当成产品,思考如何放大股权在员工心中的价值感。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CEO从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沟通中突出股权对应的价值而非比例;二是降低股权激励在信息和规则上的不透明度;三是提供组合式激励方案,降低员工的不安全感。 以下用两个案例加以解释。
1.把股权的潜在价值量化。 你说发1%的期权,对方很可能无感;但如果你说这些期权将来能对应500万价值的股票,他会觉得价值很高。不同行业、不同职能的企业估值逻辑差异很大,因此单纯比较1%和2%没有意义,更多要看1%对应的终局价值。创始人应当有能力靠业绩和逻辑,去说服对方相信这个终局价值。
2.提供组合式激励方案。 比如在薪酬和期权间拉开梯度,提供三个备选方案:1)120%市场薪水;2)80%薪水+中等股票价值补偿;3)50%薪水+较高股票价值补偿。然后让候选人根据偏好做出选择。通常你会发现第二种方案更受欢迎,因为多数人不愿意冒大风险,但也不愿意错失公司做大的机会。对CEO而言,这种设计也有助于你识别哪些候选人有长期服务公司的信心和意愿。
1.为候选人提供更多辅助决策的信息。 根据真格基金之前的统计结果,COO、CFO、CTO等职位(不含联合创始人)人均比例是0.3%-1%,VP级别人均0.2%-0.6%,其他重要员工人均0.02%-0.2%。假设公司估值30亿人民币,则三种角色对应的股权价值分别是1000-3000万(CXO)、600-1800万(VP)、60-600万(其他重要员工)。这些都是候选人关心但未必有渠道获知的信息,CEO如果能在沟通方案时主动介绍,对建立信任度会有很大帮助。类似的,在与现有员工沟通员工持股计划时,也可以考虑邀请律师或相关从业者参与,一方面能对细节问题有更专业的答复,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仪式感和可信度。
2.制定明确的股权回购计划并充分告知,确保员工在公司未上市时也有变现的通路。 小米在上市前就曾做过两次员工股权回购,由投资方按打折价格购买员工股票。这样做有两方面好处,一是在保持艰苦作风的同时,也兼顾改善员工的生活,让大家有阶段性的物质激励;二是用回购价格夯实了员工对于手中股票价值的信心。
|有志于上市的企业为什么要提早考虑税务筹划问题?
在国内现行的征税规则下, 股权激励大体是分两段征税:一段是在员工获得不含限制条件的股票时(比如期权的行权日、限制性股票的解禁日),按工资薪金所得去扣税,最高税率45%,公司对此负有代扣代缴义务;另一段是在获得股票后,通过分红或卖出股票获取的收益按20%的资本利得去扣税。
具体如何操作?不难想到,行权时的公允价值是关键变量。如果能在公允价值较低的时点行权,那么按薪金所得去征税的应税额会更低,员工到手的收益会更高。 换言之,将更多薪金所得分配到财产所得,进而适用更优惠的资本利得税率,是整个税务筹划的核心。
为此,我们的建议是: 尽早确定股权激励安排,让符合激励条件的员工较早进入得权和行权的期限;但在授予时要足够审慎,确保对授予对象的长期服务意愿有充分考察;此外,还应在期权协议中对行权后的禁售期做合理设定,同时附加相应的回购权,以应对潜在的离职纠纷。
|哪些股权激励问题会影响上市,如何规避?
股权激励可能带来的另一重问题是上市前的股份支付, 员工行权价格与公允价格之间的差值会体现为公司的费用,如果股份支付数额过高,企业当期的净利润可能无法达到证监会要求,进而影响上市。 潜在的解决办法和第三个问答中一致:更早地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在企业公允价值较低的时候让员工行权并记录股份支付费用,有助于缓冲一次性支付对利润的冲击。
|员工离职带来的ESOP纠纷,CEO应如何预防?
1.其一是某员工离职时,境内公司与其签署了离职协议和纠纷一次性处理协议,但协议中没有对员工的股票期权做出处分,也没有变更员工与境外公司签署的股票期权协议。因此员工在离职后重新主张获取境外公司的期权,法院判其胜诉。原因是员工与境内公司(用人单位)对境外公司授予的股票/期权权利义务的处分,不能约束境外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法律关系;且与境外公司签订的期权协议中,也没有约定管辖及法律适用,因此法院依照最密切联系原则确认了中国法院的管辖及中国法律的适用。(此案件的启示是,在VIE架构下, 建议由境外的期权授予方和境内员工直接签订附有约定管辖及法律适用条款的协议,并由境外授予方直接对期权协议下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调整和安排 ,境内实际运营公司或用人单位不能越俎代庖。)
2.其二是某境内公司曾于员工在职时向其出具《购股权授予通知书》,约定期权相关的权利义务,并授予其一定数额的境外公司期权。但员工离职后,境内公司未能保证员工行权,因此向境内公司起诉。境内公司的抗辩理由是,境外公司的《招股章程》中约定了“购股权于终止受聘日期失效及不可行使”,但法院没有采信。因为在境内公司与员工签订的协议中,没有援引这一章程,也没有将章程内容予以披露。最后法院判决公司赔偿给员工期权对应的折价款。( 此案件的启示是,期权协议中,应当对离职相关的权利义务变化做出明确界定和告知,境外公司的章程不能自动成为境内公司与员工间协议的约束条件。 )
3.其三是某境内公司在员工入职offer中写明境外发放期权待遇,员工在职期间与境外公司签署期权协议,待行权条件满足时可以兑现。但员工因为离职等原因,未能享受到期权待遇,因此将境内公司作为被告起诉,但境内公司抗辩称,员工应起诉的主体是境外公司而非境内公司。和前两个案例不同之处在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将期权待遇判定为福利待遇,因而纳入劳动争议审理,境内公司也可作为被告(合同纠纷则存在于期权协议双方,即境外公司和员工之间),劳动争议的处理模式是倾向于保护劳动者,因此期权协议中一些限定劳动者权利的内容会被法官挑战。(此案尚未结案,但启示是,期权纠纷纳入劳动争议处理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现阶段, 境外与境内公司在期权授予问题上最好能做好切割 ,在提出抗辩时会更有利。)
总结以上三个案例,使公司陷入不利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期权协议的不完备,以及离职时没有通过合适主体去做期权协议的变更。因此我们建议, 在双方都很愉快的时候就应该未雨绸缪,在文件和制度的设计上规避潜在的风险。 对于员工已成熟但未行权的期权,由重到轻有五种处理方式:彻底剥夺、按照净资产回购、按照原始出资回购、按照公允价格回购、继续保留。 授予期权的主体应尽量通过事先约定的方式将五种处理结果体现在期权协议里 ,即写明如果员工触犯了哪一种情形,所对应的是哪一个后果。这样有助于对员工离职或不当行为进行有效约束,降低纠纷带来的管理成本。
期权行权时需要注意的坑
今年上半年是一个让散户们异常忧郁的半年,美股的高点出现在2021年11月,之后承受了俄乌战争、通胀飙升、中国封城等等坏消息的打击,最多的时候跌了20%,来到了技术性熊市的边缘,虽然近期虱子多了不怕痒,“利空出尽即为利多”,大盘稍微回升,但全年还是跌了13%。大盘跌13%,散户们的亏损就远不止这个比例了。当然我也是亏损大军中的一员 [笑哭] ,这一期我就趁着记忆新鲜,来数数我们散户在期权里踩过的那些坑。
【感谢虎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
4、5月份因为转换工作的关系,实在是抽不出时间,4月份的文章跳票了。有不少虎友还惦记着留言提醒我,在此,我向那些支持鼓励我的虎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也说一声“抱歉”。希望未来的时间里不会这么断更了。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输出内容的最大动力。
《散户是如何在期权交易中亏掉10亿美元的》
踩过的坑之一:热衷末日期权
根据Sundial Capital研究公司Jason Goepfert汇编的期权清算委员会数据,在2021年最狂热的高峰期,散户们每周购买超过2300万份看涨期权,远高于2000年以来的任何时期。这些新加入股市的散户有一种策略被华尔街嘲笑为“新手赌徒的常见错误”,就是购买行权期只有几天甚至是几小时的看涨期权。在一个典型的例子中,有超过5万份押注GAMESTOP将在2021年2月25日飙升七倍的期权易手,该期权于次日到期。
踩过的坑之二:忽视交易成本
买卖价差(英语:Bid–ask spread)是散户新手做交易最容易忽视的成本因素,开始的时候这个坑我也是踩过的。简单地说,每个期权链的交易量是不一样的,对于那些交易量很少的期权,做市商(Market Maker)会运用各种对冲手段,来做你的对家,卖出或者买入你所想要的期权,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做市商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获得买卖价差的利润。
踩过的坑之三:单腿买Call
踩过的坑之四:忽视风险敞口的Sell Put
曾经有朋友在留言里提醒我说Sell Put一定要注意风险敞口,不是cash-secured Sell Put的话无法稳定盈利的。若不期然,在今年大跌的行情中,我的Sell Put策略蒙受了比较大的亏损,不仅把今年以来的盈利都亏进去,还录得了大额的浮亏。看图说明,风险敞口就是说当股价下跌的时候,下方的亏损是无限的。当我们开仓1手Sell Put,的的确确要为准备买入这100股的正股做准备。